情绪对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身体的伤害较大,对患者心理也会形成极大创伤,容易使患者产生悲观、急躁,甚至抑郁等各种心理疾病,心理上的改变对糖尿病的发展、预后均都有很大影响。现代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合并抑郁症的比例要比非糖尿病人合并抑郁症的比例高。
糖前期最危险的心理
糖尿病最可怕之处就是毫无征兆、毫无症状,这两点就足以让很多糖友不以为然了,认为既不影响饮食,因为不影响工作,身体上也没有什么不适,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往往让很多人错过了逆转糖尿病的最佳时期。
如果你正处于糖尿病前期,一定不要抱持侥幸或放纵心理,应严格积极地控制血糖,因为糖尿病只有在这一阶段能够被逆转,一旦错过,将成为终生遗憾。
要知道,治疗糖尿病的费用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当各种并发症找上门时,一切都晚了。此时应该放平心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增加运动,争取逆转糖尿病。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身体的伤害较大,对患者心理也会形成极大创伤,容易使患者产生悲观、急躁,甚至抑郁等各种心理疾病,心理上的改变对糖尿病的发展、预后均都有很大影响。现代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合并抑郁症的比例要比非糖尿病人合并抑郁症的比例高。
莫焦虑,防抑郁
当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很多糖友都会很焦虑,这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
这时不要过于焦虑,你应该做的是对糖尿病要进行最基本的了解,糖尿病虽是终生性疾病,但完全是可防可控,通过科学的治疗、规律的饮食、合理的运动,完全可以控制住病情,而不会发生并发症。从容面对糖尿病,不急不燥,心态平稳往往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因为疾病而情绪低落,而情绪低落反过来也会对血糖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很多糖友会因控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而感到焦虑,一些糖尿病人还会因为饮食变化而遭受挫折,或对医嘱感到困惑。
其实,抑郁可能会贯穿整个患病和治疗过程,特别是在漫长的吃药、打针、 控制饮食等都要坚持的情况下,患者常常失去信心,认为“治不治就那样了”.......等等一些悲观的情绪。
在病情反复时更是如此,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有些人很难适应,或干脆置之不理,从而加重病情,甚至过早出现并发症。
病情的失控再加上对频繁的失望,很容易在心理上形成抑郁情绪。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来帮助他们来调整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了。
抑郁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之一。据调查,有超过40% 的糖友都存在抑郁倾向,由于抑郁大多是隐性和慢性的,不易被察觉,时间久了就对会患者的身体机能产生影响,加快并发症的发生。
此时,糖友需要的是寻求专业的指导医生,来帮助自己缓解抑郁情绪,一定不要把话闷在心里,要多与朋友或病友交流,心结打开了,病情自然也就控制住了。
如何调节情绪
外出运动和旅行
运动除了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外,对于情绪的调节也是非常有益的。“糖友”可以去登山,体验一下“一览众山小”的乐趣;也可以在假日约几个好朋友去打球,让忧郁和烦恼随着汗水流掉。如果喜爱旅游,也可以适当出门旅行,寄情于山水。
享受阅读及音乐
如果好静不好动,也有很多办法可以忘却紧张和烦恼。闲下来时,沏上一杯茶或咖啡,捧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也可以听听音乐,让优美的旋律舒缓紧张的心情。
培养业余爱好
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可以极大地调整我们的心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希望和乐趣。钓鱼、养花、书画、手工等,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业余爱好。收藏自己喜爱的物品,为家人朋友展示厨艺,与亲朋好友一起聊天、打牌、逛街等,都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可行之法。
宣泄也是好办法
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也可以对知心的朋友或心理医生倾诉内心的烦恼和忧虑,这就如同我们倒垃圾一样,把心里的垃圾倾倒出去,从而摆脱不良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学习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种疾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而控制的疾病;经过规范的控制和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就可以与普通人一样享受人生,且身体状况、生活质量、寿命与正常人相差无几。